近日,勇于探索、自立自强的航天追梦人荣获《感动中国》2021年度人物。“发射、入轨、着陆,九天探梦一气呵成。追赶、并跑、领跑,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。环宇问天,探月逐梦,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,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。”荡气回肠的颁奖词让他们的赤诚之心可对苍穹。
神秘而浩瀚的太空一直令人向往。盘古开天、夸父追日、嫦娥奔月、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,寄托着中国人对太空的无限遐想。两千多年前,屈原彷徨山泽,忧国忧民,仰而问天,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……”千古名篇《天问》就此诞生。172个问题,是真理之问,引导人们敢于怀疑、勇于探索未知。张衡、祖冲之、僧一行、沈括……无数古代先贤也曾仰望星空,探究宇宙。
中华民族探索浩瀚星空的梦想从未止步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探索浩瀚宇宙,发展航天事业,建设航天强国,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。”不久前发布的第五部航天白皮书《2021中国的航天》,不仅描述了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,也清晰勾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计划,古人的“星空梦”,我们的“航天梦”正在一步步实现。
中国“航天梦”实现的每一步都记录着中国人的诗意和浪漫。载人飞船名为“神舟”,气象卫星名为“风云”,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名为“北斗”,探月工程名为“嫦娥”,月球车名为“玉兔”,地月传书中继星名为“鹊桥”,载人空间站名为“天宫”,火星车名为“祝融”……九天探梦数十载,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、艰苦奋斗,一代接着一代干,一步一个脚印,把浪漫“刻”在了太空,文化与科技的交织让名字不再只是名字,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梦想的延续。
“上九天揽月”已然实现,天空已不再遥远,“天涯”变了“咫尺”。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运用虚拟空间、XR等创新技术,让主持人“来到”中国空间站,与正在“出差”的王亚平“面对面”交流;“天宫课堂”上,3名航天员在轨展示、实时交流,与地面学子来了一场“天地互动”;武汉大学50余名在校学生研制的“启明星一号”顺利升空,成为中国首个“学生造”卫星。“航天梦”不再遥不可及,变得越来越“亲民”。据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,航天应用已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、环境保护、农业发展、林草监测、防灾减灾、气象预报、海洋开发、交通运输、教育医疗、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,衍生出的新技术应用,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,老百姓也能切身体会到航天科技所创造的美好生活。
我们何其有幸,生在一个可以以星辰大海为抱负的时代,让我们像航天追梦人一样,仰望星空志存高远,脚踏实地稳步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作者:杨甲星(宜昌公交集团)